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专区 >> 正文

2023暑期社会实践||“文化寻根•走进曲阳”小分队||学习感悟(三)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非遗研学体验基地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7-08 [来源]: [浏览次数]:

定瓷作为纯手工的传统非遗技艺,需要更好地融合当代审美和生活需求,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如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质量产品?国家级非遗定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庞永辉将目光转向定瓷行业人才培养,推进产品创新,推动当地分散的定瓷作坊聚集形成规模,在促进定瓷文化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定瓷非遗产业成功融入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

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三站,小分队来到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非遗研学体验基地,在非遗手艺人的指导下,成员们专心致志地参与拉坯、手工泥塑等定瓷工艺制作,一团团陶泥在成员们的手中,“变”出千姿百态。

21新闻一班陶倩雯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成长成才,以磅礴青春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创新。

新莆京app电子游戏“文化寻根·走进曲阳”暑期社会实践,在工作人员激情澎湃的演讲中、老师同学认真专注的聆听中、摄影同学乐此不疲的记录中,两天的时光悄然消逝。在这两天中,我们欣赏到了陈文增及其弟子独具匠心的定瓷作品,不由感叹大师们在定瓷上的深厚造诣;同时,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定瓷的制作流程的复杂、细致和谨慎。但美好的时光总是不容人贪恋半分,今天,我们来到了文化寻根的第三站——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非遗研学体验基地。

在这里我们有幸体验到了定瓷制作流程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拉坯。拉坯需要的材料:一块特殊细腻的泥和一盆水。首先,我们坐到一台脚踏板控制旋转的机器前,并在圆形转盘外套上防护壳。指导的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块泥,这个泥就是拉坯的关键,摸上去十分的细腻无异味。接着,老师让我们把泥揉成球状,然后重重拍在圆形转盘的中央并捏一捏聚拢。摆好椅子,胳膊顶住腿防止圆盘转的时候胳膊跟着转,在手上沾点水抱住泥,开始踩踏板转机器。轻踩踏板,转动圆盘,用手轻压泥使之和圆盘充分贴合,第一步就是将泥找正,和圆形转盘是同心圆。两只手向上使劲,泥变高,两手向下压,泥又会回去,如此反复多次,这个泥就会找正。找正之后将泥做高一些,开始做形。第一步,大拇指在泥的中心往下打一个眼,呈圆锥状。第二步,往外扩。手指捏住泥壁,旋转圆盘,做一个造型出来。最后,成型之后,见好就收。老师的讲解很简单,看着老师操作也很轻松。但是亲自操作的时候,却非一件易事。新人上手,连最简单的找正都很困难,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做到。至于更进一步的做形,难上加难。“打眼”就十分艰难,将泥壁往外扩做出盏壁的形状更是无从下手,整个过程都是迷惑的状态,小心翼翼不敢下手,生怕做坏了。在扩充泥壁的过程中由于手法不对等原因,导致我做的盏壁太薄了,支撑不住。在最后取坯的过程中又把底给取漏了。

只有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制作过程的不易。我惊叹于制作一件瓷器需要经过的多项复杂又细微的工序;也惊叹于热衷献身定瓷的大国工匠非凡的创意、超高的手艺和独到的审美;更惊叹于古人伟大的创举和后人的世代传承和创新发展。定瓷之美,美于极简。人们常用“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定瓷之美。这三天的经历,我深有感悟,受益颇多。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也是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如何将定瓷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家喻户晓,是我应当思考和致力的事情,庞永辉说过:“定瓷不应该只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和收藏市场上的天之骄子,只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更长久地传承下去。”或许,我应当从这些大师身上寻找答案,也应当从自己身上寻找办法。不断增强四力,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素养。以青春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永续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每一位新时代青年,都应自觉肩负起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促国兴。

21新闻一班刘颖华

“文化寻根”小分队来到到第三站: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非遗研学体验基地,在这里我们亲手体验了瓷器制作过程中的“拉坯”。

“拉坯”是陶器制作中关键的一步,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走泥”,是陶器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走泥可以不烧窑,就象弹曲不录音,从陶艺创作程序中独立出来。

拉坯是陶艺的基础、灵魂,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正如素描速写之与油画;书法白描之与国画;钢琴之与音乐。拉坯的美和弹钢琴及写书法、画油画等的美一样有节奏之美,空间之美,时间流动之美。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拉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

在体验基地我得到了亲手体验的宝贵机会,在拉坯的准备阶段,研学基地的老师为我们每个人分发陶土,黑灰色陶土看上去脏兮兮,克服抵触心理,我们将手完全覆盖在陶土上,认真感受来自陶土内部的能量。陶土经过精挑细筛,质感非常细腻,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柔和。

研学基地老师手中的陶土在坯车轮盘上形状肆意变换,显得轻松自然,给我们一种拉坯非常容易的错觉,让我们跃跃欲试。跟着老师的节奏,第一步将陶土捏成圆形,拍在坯车的转盘中央,双手沾少许水就可以开始制作了。看似简单,但将其置于正中央也是技术活,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将第一步顺利完成。

一圈圈,一轮轮,当陶土初见雏形时,成就感满满。随着步骤的增多、精细、复杂,逐渐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告诉我们要见好就收,果然伴随着陶土成型的沾沾自喜,刚做好的杯状陶坯变得歪曲,直至教学结束,也没能拿出有观赏性的作品。

定窑,创于唐代,兴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主动学习,主动了解,成为定瓷的接班者、传承者、传播者,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付诸实践。

21新闻一班刘银凤

很荣幸参加学院本次“文化寻根·走进曲阳”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使我收获颇多,增长了见识,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同时,我的能力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有时候总是活在自己的假象中,怨天尤人或是白日做梦。“文化寻根·走进曲阳”暑期社会实践第三日,我们来到了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非遗研学体验基地。从一开始的计划筹备到最后的结束总结,许多不经意的瞬间教会了我平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对待每一件事。在本日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非遗研学体验基地之行中,巧夺天工的定瓷工艺不经令人感叹匠人的独具匠心,独具特色的陶瓷制作更是印象深刻,用水沾湿双手,耐心地将泥巴拍在转盘中心点,泥巴与机器紧密贴合,感受坯体底部的厚薄程度,通过双手的挤压,将泥巴由下往上拔高,待制作的大造型确定后,单手需保持垂直状态,在坯体内壁上下修型。说来简单,做起来难,不得不佩服非遗手艺人的心灵手巧。

实践第三日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非遗研学体验基地之行虽然已经结束,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并没有结束,它带着我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了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走进了定瓷当年的那一段段峥嵘的岁月与时光,走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拓展眼界、感受历史、打磨技能、培养性格,在实践中成长、进步。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需要努力提升的方面;另外,最重要的是让我更加关注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非遗文化,传承千年文明。